第三百二十二章 團結的良莊人-《濱江警事》
第(1/3)页
良莊出人才,韓渝早領教過。
但只有出來了,才知道良莊人有多么團結。
乘坐良莊建筑站在特區的劉經理提供的桑塔納,跟著十六個從髙州過來上班的學生跑了一天,剛回到徽安省慶安市駐深辦,就被等候已久的劉經理拉到一家酒店,說在特區的老鄉聽說老家來人了,要給他這個假老鄉接風。
盛情難卻,跟著劉經理趕到酒店包廂,相互介紹了下,赫然發現在特區的良莊人真不少。
職務最高的當屬慶安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兼駐深辦徐主任,但最具影響力的卻是深正市建設公司一個分公司的李副總。
李總跟徐主任一樣是軍轉干部,原來是基建工程兵。
1983年9月份,兩萬多基建兵集體轉業,以支隊為單位成立公司,團轉為分公司,營轉為工程隊,連則負責工程段,是打響特區建設的第一批拓荒人。
回憶起當年,李總感慨萬千:“我們剛來時這里就是一個小漁村,到了火車站,一下車,廣場周圍都是坑坑洼洼的,污水橫流,一片荒蕪,路上看不到本地的年輕人,都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,可以說是一窮二白。
我們當時駐扎在現在的市政府大樓附近,當時‘路通、水通、電通’這三通都沒實現。我們到這兒的第一個晚上,沒水,做不了飯。附近群眾很熱心,讓我們先用他們家的井水,這才解決了做飯的問題。
結果吃飯問題解決了,睡覺時又遇到波折。那會兒沒房子,只能用竹子搭工棚,我們營的戰士躺下之后,竟然發現有蛇鉆進了被子,可見那會兒特區有多荒蕪。”
李總的愛人錢大姐也是良莊人,很早就隨軍,當年跟李總一起來的。
想到剛來時的艱苦,用帶著濃濃良莊口音的普通話說:“現在的竹子林一帶,九千多基建兵在山坡下搭棚子,一個排四十幾個人擠在一間棚子里,平時熱得要死,一下雨,山坡上的泥水就沖到床底下。
附近村民家雖然有井,可我們人太多,那幾口井的水不夠我們用。只能下雨時儲存些雨水,平時有什么水就用什么水,連池塘里的水都喝過!”
現在的特區到處都是高樓大廈,宛如一個大工地,還有更多的高樓正在建,誰能想到十年前這里什么都沒有。
韓渝感嘆道:“太艱苦了。”
“我們本來就是基建工程兵,改編前不管去哪兒,也是去時一片荒涼走時一片輝煌。剛來時在生活上是比較艱苦,但跟后來相比那根本算不上什么。”
“李總,后來不是應該越來越好嗎?”
“理論上應該越來越好,但我們要面臨身份的轉變。以前雖然艱苦,但不管是生活上的必需品,還是工程上的原材料,全是上級供給的,工資雖然不高,但每個月都能按時發放,戰士也有津貼。”
李總喝了一小口酒,接著道:“改編之后一切全靠自己,剛來那會兒可沒現在這么多活可以干,只會苦拼沒用,我們要走進市場,四處去爭取工程。以前的軍官變成了經理,要四處奔波攬活兒,小到裝電表、修廁所,各種臟活累活,只要給錢都干。”
錢大姐苦笑著補充道:“有些戰友為了養家糊口,甚至跑去車站兼職拉客拉行李,去殯儀館幫著抬尸體!”
他們以前是基建工程部隊,突然間變成了建筑企業,不再吃皇糧,一切全靠自己,想想是挺不容易。
韓渝反應過來,不禁心生敬意。
李總不知道小老鄉在想什么,又看了看良莊建筑站特區項目部的劉經理,感慨地說:“好不容易完成了身份的轉變,走進了市場,也找到活兒干,可更大的考驗也來了。
我們干得了粗活,卻干不了細活。挖坑、打地基這類賣力氣的活兒,我們工程兵干得認真到位,但像凹個弧形的玻璃造型之類的細活干不來。
職工隊伍結構要調整,技術型人才的比例要增加。公司領導跑遍全國高校,去招懂技術、有知識的人才。同時鼓勵職工參加電工、木工等培訓。
可遠水解不了近渴,我就想到了老家建筑站,趕緊給盧書記打電話。盧書記得知我這邊急需工程技術人員和經驗豐富的技術工人,當即讓汪總組織工程技術力量來幫忙。”
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