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14、演说神道,革本清源-《长生可否》
第(3/3)页
与三星堆的大立人相同的神器,是属于夏社的祭祀神器。
失去了祭天金人,失去了礼器,才是匈奴文明消亡的根本……
故而。
匈奴有得到夏的传承,商也得到了留在中原那支夏人传承的夏朝文明,因而有了《汤问》一书,等到周灭商的时候,周公也从商高那里得到了《周髀算经》。
夏革、商高,都是以前朝为姓氏。
在他们传授知识的同时,那些故事里也是暗藏玄机的。
商汤问了夏革很多问题,夏革的回答都是不知道,但商汤命令夏革必须回答,夏革便在回答中被触动了神经,开始了讽刺。
商汤问上古之时,海外还有大洲吗?
夏革的回答是“齐洲”。
这显然不对,山东半岛怎么是海外呢?但,如果时间移到大洪水时期,就能说得通了,在大洪水泛滥之下,黄河下游,只有山东半岛能够居住生活,其余都泡在了洪水当中。
对此,商汤自然不信。
夏革便以神话故事举例,然后又强调“大禹行而见之”,表示,你商汤连治水都不会,没有拯救苍生的功德,不配为天下共主。
倘若夏朝只有四百年历史,商汤何须问上古之时的“大禹”?
又岂能不知道四百年前的地理?
实在是……大禹治水,离商汤太过久远了,久到——六千年前。
而夏革提到大禹治水,便开始滔滔不绝,来表达先祖的伟大,但又不敢明说,便有了愚公移山的故事。
汤问末尾,又怕后人看不懂,又用“大禹曰”、“夏革曰”来评论,用以暗示。
在愚公移山当中,为了不使商汤发觉,故意以河曲智叟来对应北山愚公,可文中又有“邻人京城氏孀妻之遗男”参与治水。而大禹的父亲因为治水不利,被处死了。
身份正好吻合。
而“投诸渤海之尾,隐土之北”正是当年大禹治水的方法,而精卫填海,也是对应了这个治水的故事。
天津卫也是当年形成的。
治水的结果是“自此,冀之南,汉之阴,无陇断焉”。
由此可见大禹治水有多大的功绩。
通过神话还原历史本相,便可以知晓神道设立的源头,例如我们常说的玉皇大帝,到洛阳去考察,会发现玉皇庙、玉皇台,其实就是当年大禹治水的“禹所积石”。
辩证大禹和玉皇大帝的关系。
便是辩证上古圣王的功绩与神明的关系。
这才是属于华夏神道的“三法印”,即,拥有历史原型于文明有功的神话人物才是真神,属于第一阶梯神明。
而道教以神道设教,从最早尊奉五方五老,到三清四御。
便是脱离了历史原型的神话歌颂,到了道的显化层面,三清是对于道的显化,四御则是天地规则的显化。
在这种显化当中,还有文明的显化——昊天。
我们文明起源于天文。
昊天便是自古以来的最高信仰,所以不论神道如何演化,昊天始终是至高之神。若有冲突不兼容的,那冲突的神话,就是伪神话。
如此种种,张执象对于神道的整理,首要的便是分级。
如同图层累叠。
第0层是文明,无论是象征文明的昊天,天地的信仰,以及大而化之的天道。三清四御是基于道的演化。
第1层是圣王,无论是玉皇大帝也好,还是夸父也好,亦或者是共工、祝融,还有五方五老那些。
第2层是除三清四御以外,没有历史原型,只有职权职责的那些神明。
第3层是因各种历史功绩而封神的,如名臣名将,如某地山神城隍之类。
第4层是民间传说和故事话本流传后成型的。
如此分级之后,发生冲突便以上级为准即可,华夏的神话体系便一下子就清楚了,尚且不能分明的部分,考古研究后便也能给出答案来,不会成为一笔糊涂账。
在严格的体系下。
如耶教那种,便是……第4层。
第(3/3)页